校友风采
  • 援建方舱医院,我要去!——记我校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工程专业2021届校友徐鹏
  • 校友故事——上海抗疫先锋潘加奎
  • 【校友情深】要做就要力争最好——记我校地质系水文86级校友张云
  • 【校友情深】与“矿”相伴30年 ——记我校86级校友采矿系刘新民
  • 【校友情深】紧跟时代,邂逅机遇,让岁月如歌 ——记86级校友原矿山机械专业李文
  • 【校友风采】从煤矿一线采掘工人到年轻的矿长 ——记我校2005级校友采矿工程专业王涛
  • 【校友情深】学到的知识不会无用,付出的努力终将带来收获 ——记我校86级校友煤综合利用系焦学军
  • 【校友情深】热切的爱,为母校、为煤炭行业 ——记我校86级校友原物资管理工程专业范宝营
  • 【校友情深】只想为母校做一点事——记我校煤田地质与勘探1980级校友谢美华
  • 基层中沉淀,探索中向前——记我校采矿系2009届校友韩栋
  • 华蓥四载复春秋,彭城一聚忆今昔 ——记我校原机电系72级八位校友
  • “头铁”的援疆青年 ——记2018届毕业生体育学院樊晓东、宋朋朋
  • 男儿此生何为傲,武汉战疫有我身——我校2010级校友王江浩与援鄂医疗队一起坚守武汉46天
  • 为武汉疫情防控把好最后一道防线——环境科学99级校友邓绍坡和团队支援武汉医疗废物处置略记
  • 【奋斗的我】火神山奇迹背后的助攻——记我校矿建85级校友范文生
  • 【奋斗的我】校友孙泽栋带头冲在战“疫”一线 “后进村”挂上“前进挡”
  • 助力火神山、雷神山建设中的矿大身影——记我校矿山通风与安全93级校友易军
  • 迈好自己的步,走出自己的路——记我校85级校友原煤综合利用系崔涛
  • 俊杰生,豪歌起,使命必达——记我校采矿系2009届校友白俊豪
  • 学为初心,从卖纸箱到董事长——记我校煤综合利用系84级校友马向东
  • 让“事业”成为日常——记我校采矿系2009届校友戴林
  • 君子以公路之名,聚八方之客——记我校原测物系83级校友黄文元
  • 万分之一的匠心坚守——记中国矿业大学校友、全国人大代表李薇
  • 赤子心,矿大情——记我校原企业管理系83级校友史立志
  • 春秋岁月,砥砺前行——记我校原采矿系83级校友李晋平
  • 一个建筑师的30年历程——记我校矿山建筑系83级校友仲继寿
  • 绿叶对根的情谊——记我校综合系82级校友姚红仙
  • 一生采矿人 一世矿业情——记我校采矿系84级校友孙希奎
  • 与母校相连的半生岁月——记我校地球物理勘探专业84级校友张胤彬
  • 我为做矿大人而自豪——访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05级校友赵春健
  • 征者无疆——访我校机电78级校友任征
  • 与母校相连的半生岁月——记我校地球物理勘探专业84级校友张胤彬
    类型:校友风采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发布日期:2019-01-22浏览次数:1
    发布者:卢进丽发布时间:2019-01-22
    浏览次数:3694
     
     

     

    于他而言,无论是在文昌求学的四年,或是就业之后于不同工作岗位上的若干年,他始终都是一个认真、专注而又严谨的矿大学生。

    半生光阴,从学生到项目工程师,再到如今的地质局副局长,他的每一步都与母校紧密相连。

    他,便是我校物探专业84级校友张胤彬。

     

    文昌,四年的温馨

    文昌求学的四年,在张胤彬的回忆里泛着温暖的光。

    当年的文昌校区,六人一间宿舍,宿舍条件也很不错,其中最让张胤彬念念不忘的,就是宿舍的暖气设备。他自豪地说:“整个徐州,也就矿大宿舍是有暖气的嘛!”除了硬性的住宿条件,张胤彬所在的宿舍,还有着良好的“精神内核”。

    当时学校评选各种优秀宿舍,他所在的宿舍都会被评上“模范”或是“星级”。卫生状况保持得好,大家轮流值日从不拖延;宿舍的男生们关系融洽,大学时代彼此照顾,在毕业几十年后,依然保持密切的联系;学习氛围浓厚,宿舍里有好几个成绩优秀的同学,毕业三十年,六个人中的五个依然从事专业领域内的工作。良好的宿舍氛围奠定了他努力向上的基础,大学四年,他的成绩始终保持在专业前五名。

    不仅仅是宿舍的回忆,专业课的实习,亦是他大学四年中十分有趣的经历。当时物探系的勘测实习,基地就在文昌校区附近的山上。实习期间,朝气蓬勃的男生和女生们走出教室,离开课本,带着仪器上山。实习工作期间,大家相互配合,彼此协作,偶尔还会谈笑逗乐,这样就完成了一天紧张而又轻松的工作任务。这样的实践经历,在当时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锻炼,更为毕业之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经验基础。

    在文昌,他还遇到了后来与他相伴一生的妻子,她是他的同班同学。

     

    职业生涯,若干年的起伏

    张胤彬职业生涯里的每一步,都好像在更好地诠释“矿大学生”这四个字。

    毕业之后,张胤彬选择了参加工作。因为在校期间成绩优异,他被分配到了山西省的一支勘探队,之后又成为山西省煤炭地质局的一名技术人员。因为妻子是山西人的缘故,他也就索性扎根在了山西。

    做技术员期间,他深刻地认识到,在大学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实际的工程中,是远远不够用的。实际操作时,常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这些难题都建立在所学知识的理想状态之外。比如搞勘测,一般来说四川、河南等地都是平原居多,但山西地形却以丘陵为主,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每每遇到自己苦思之后仍旧无果的难题,张胤彬都会想起母校,想起他那些在专业领域建树颇高的老师们。毕业最初的几年,他与自己的专业老师联系很频繁,时常探讨一些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探讨一些高于本科程度方向的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虽然没有正式读过研究生,但老师对待我就像他们的研究生一样,就连我自己也觉得,好像在矿大又读了研究生。”

    再后来,他成为了技术总监、项目负责人,更是扩大了与母校和老师们之间的交流。上世纪九十年代,张胤彬就与矿大的教授们合作了一个二十多万的项目,由矿大的教授专家们提供技术支撑,项目组的施工人员负责实际操作,诸如此类的项目合作还有很多。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母校的支持合作,他的职业生涯更进一步,成为地质局测绘院的院长。在这期间,他还参与创立了全省首个地质勘探行业的“院士站”,与矿大在内的诸多高校达成了更高层次的合作。

     

    矿大,数十载的牵挂

    尽管已经毕业三十年,每每提起母校,张胤彬都难掩一腔赤子情怀。

    今年国庆,恰逢84级校友毕业30周年。张胤彬所在的物探一班来了很多同学,国庆的前一天便相约,去探望了曾经的诸位老师。

    “我记得当年有一位女老师,性格开朗,笑声更是爽朗,每次上到她所在的楼层,都能听见她的笑声,现在她还是那么爱笑;我们有一位专业老师已经瘫痪好几年了,可是看到我们来的时候,还是撑着起来坐了老半天”,张胤彬滔滔不绝地说,“还有一位老师,看见了班上一位女同学,虽然记不来名字,可是张口就喊出她是物理课代表。”阔别三十年,提起这些当年无比熟悉的老师,提起返回母校后的种种经历,张胤彬仿佛依旧是那个在文昌求学、风华正茂奋发上进的矿大学生。

    他时常会浏览的网站依旧是“中国矿业大学官网”;看到母校的地球科学类专业未入选“双一流”,会暗暗为母校叹息,然后加油鼓气;看到央视的纪录片播出了我校陈清如院士的事迹,会情不自禁地为母校感到高兴;时隔多年,依旧清楚地记得文昌校区当年的样子,而今重新参观,还能说出每一个变化的细节;就连文昌校区周边的开发和规划,今昔变化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母校,不仅仅是客居四年的地方,更是他毕业之后一生的牵挂。

    张胤彬半生的光阴都与矿大紧密相连。母校成就着他,他也用自己的三十四载岁月,不辜负母校。

     

    新闻来源:大学生传媒中心 赵芬奇 王胜 徐静摄影:责任编辑:卢进丽审核:刘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