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 援建方舱医院,我要去!——记我校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工程专业2021届校友徐鹏
  • 校友故事——上海抗疫先锋潘加奎
  • 【校友情深】要做就要力争最好——记我校地质系水文86级校友张云
  • 【校友情深】与“矿”相伴30年 ——记我校86级校友采矿系刘新民
  • 【校友情深】紧跟时代,邂逅机遇,让岁月如歌 ——记86级校友原矿山机械专业李文
  • 【校友风采】从煤矿一线采掘工人到年轻的矿长 ——记我校2005级校友采矿工程专业王涛
  • 【校友情深】学到的知识不会无用,付出的努力终将带来收获 ——记我校86级校友煤综合利用系焦学军
  • 【校友情深】热切的爱,为母校、为煤炭行业 ——记我校86级校友原物资管理工程专业范宝营
  • 【校友情深】只想为母校做一点事——记我校煤田地质与勘探1980级校友谢美华
  • 基层中沉淀,探索中向前——记我校采矿系2009届校友韩栋
  • 华蓥四载复春秋,彭城一聚忆今昔 ——记我校原机电系72级八位校友
  • “头铁”的援疆青年 ——记2018届毕业生体育学院樊晓东、宋朋朋
  • 男儿此生何为傲,武汉战疫有我身——我校2010级校友王江浩与援鄂医疗队一起坚守武汉46天
  • 为武汉疫情防控把好最后一道防线——环境科学99级校友邓绍坡和团队支援武汉医疗废物处置略记
  • 【奋斗的我】火神山奇迹背后的助攻——记我校矿建85级校友范文生
  • 【奋斗的我】校友孙泽栋带头冲在战“疫”一线 “后进村”挂上“前进挡”
  • 助力火神山、雷神山建设中的矿大身影——记我校矿山通风与安全93级校友易军
  • 迈好自己的步,走出自己的路——记我校85级校友原煤综合利用系崔涛
  • 俊杰生,豪歌起,使命必达——记我校采矿系2009届校友白俊豪
  • 学为初心,从卖纸箱到董事长——记我校煤综合利用系84级校友马向东
  • 让“事业”成为日常——记我校采矿系2009届校友戴林
  • 君子以公路之名,聚八方之客——记我校原测物系83级校友黄文元
  • 万分之一的匠心坚守——记中国矿业大学校友、全国人大代表李薇
  • 赤子心,矿大情——记我校原企业管理系83级校友史立志
  • 春秋岁月,砥砺前行——记我校原采矿系83级校友李晋平
  • 一个建筑师的30年历程——记我校矿山建筑系83级校友仲继寿
  • 绿叶对根的情谊——记我校综合系82级校友姚红仙
  • 一生采矿人 一世矿业情——记我校采矿系84级校友孙希奎
  • 与母校相连的半生岁月——记我校地球物理勘探专业84级校友张胤彬
  • 我为做矿大人而自豪——访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05级校友赵春健
  • 征者无疆——访我校机电78级校友任征
  • 助力火神山、雷神山建设中的矿大身影——记我校矿山通风与安全93级校友易军
    类型:校友风采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发布日期:2020-02-17浏览次数:1
    发布者:李秀发布时间:2020-02-17
    浏览次数:3626

    易军(右一)和部分负责安全和防疫工作的同事们

    易军(右一)和同事们在雷神山医院交工时合影留念

     

    近日,在防控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相继从一片荒芜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中国速度”再次让全世界为之惊叹。

    而这令人震撼的背后,是有一群可爱、可敬的争先逆行者,他们义无反顾,激情决战,最终汇聚成了这股“中国力量”。

    这其中,就有矿大人的坚定身影,他就是我校采矿系矿山通风与安全1993级校友易军。

     

    除夕夜仍坚守在火神山施工现场

    若有战,召必回。

    易军自1997年毕业后就一直在中建三局工作,先从公司基层安全员干起,现已担任中建三局安全部总经理助理。

    123日,公司放假,易军考虑到武汉疫情严峻,担心携妻子孩子回老家,可能会影响年迈的父母,便狠心放弃了团聚打算。

    23日晚,中建三局接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命令。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疫情的战斗拉响了。24日早晨,正在购买年货的易军接到单位通知,他二话不说,立即奔赴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国家有需要,理当义不容辞,第一时间,不辱使命。”易军坚定地说道。

    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映入易军眼帘的是,7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一千余名工人、近千台各类大型机械设备及运输车,都在热火朝天地工作着。他深受感动,迅速回归工作状态,承担起本部门所负责的施工安全和防疫工作。

    万家团圆的除夕夜晚,易军没有回家,仍然坚守在火神山的建设工地上。没有热腾腾的饺子,只有早已冷却的简单盒饭;没有璀璨浪漫的烟火,只有不绝于耳的施工噪音。

    然而,易军对这一切都毫不在意,甚至有些习以为常。“在工作中,不回家过年也是常事。大家都共同奋战在火神山工地上,不舍昼夜,不辞辛苦,我是他们中的一份子。”

     

    承担着雷神山的巨大防疫压力前行

    才上火神山,又战雷神山。

    128日,原本参加火神山建设的易军,又临时受命,被调往雷神山工作。

    “雷神山工程比起火神山工程量更大,涉及到更多的施工安全、人员安全,其中防疫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易军说。

    雷神山项目工作强度最大时有15000人同时作业,如何防疫?物资紧缺如何协调?万一有人感染如何隔离?又如何保障工程进度?这些问题常常像石块压在易军的心头,“我们的心理压力非常大。”

    “一定要按时把雷神山医院项目建设好!”这个信念和责任始终支撑着易军。

    他说,压力和困难都没有压垮大家,反而激起了更大的工作斗志。

    红外线测温、消毒作业、加强个体防护、不断宣传教育,易军与部门同志同舟共济,采取了无数措施、付出了无数精力,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易军每天都像上了发条一样,早晨八点前就早早到达工地,常常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才下班,有时候甚至通宵达旦地忘我工作。

    “心里一直惦记着如何将工作做得更好。”易军常常忙得忘记了休息,忘记了吃饭。偶尔饿得厉害才想起来,早已过了饭点,错过了盒饭,就吃口泡面或咬几口面包充充饥。

    “平时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开会、协调安排,其余时间就一直在现场。”易军表示。

     

    每个人忘我的精神一辈子难忘

    124日……214日,整整22天,易军如战士,如铁人一样,始终奋战在第一线。

    “舍小家,为大家。”易军的背后,是同为中建三局员工的妻子的支持,在读高三孩子的理解。“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牺牲了很多。”易军有些哽咽道。“我白天忙得根本没有时间跟家里人联系,晚上回去得比较晚,他们几乎都休息了。他们在默默支持我的同时,也都非常担心我。”

    易军说,他和很多同事都不在乎个人安危,只是非常担心对家庭有影响。“我有时候非常害怕回家,也不敢在家吃饭,不敢跟他们说话,晚上单独住一个房间,在家也带着口罩。”易军常常晚上就在临时宿舍或办公室里凑合住一宿。

    “在我们的身边,很多管理人员、作业人员,他们都带着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地冲在最前线。”易军感动地说。

    “有一位从山东运送物资的司机,接到任务就想着要第一时间将物资送到位。1000多公里,独自1人,连续开车18小时。”“我们的建筑工人非常淳朴,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和劳动强度,毫无怨言,常常一工作就是24小时,甚至30多个小时,困了就在工地上打个盹。”易军表示,在这段时间里,很多人很多事,都深深地感动着他。

    回顾22天的奋斗,易军无限感慨地说,“尽管此次任务重,时间紧,过程更是非常辛苦,但是能够参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将是我一生都难以忘记的事情。”

    易军说,他和所有参与两座医院建设的人们一样,始终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一定会战胜疫情。“待到春暖花开时,欢迎大家到武汉来看看。”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卢进丽摄影:责任编辑:李秀审核:刘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