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 援建方舱医院,我要去!——记我校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工程专业2021届校友徐鹏
  • 校友故事——上海抗疫先锋潘加奎
  • 【校友情深】要做就要力争最好——记我校地质系水文86级校友张云
  • 【校友情深】与“矿”相伴30年 ——记我校86级校友采矿系刘新民
  • 【校友情深】紧跟时代,邂逅机遇,让岁月如歌 ——记86级校友原矿山机械专业李文
  • 【校友风采】从煤矿一线采掘工人到年轻的矿长 ——记我校2005级校友采矿工程专业王涛
  • 【校友情深】学到的知识不会无用,付出的努力终将带来收获 ——记我校86级校友煤综合利用系焦学军
  • 【校友情深】热切的爱,为母校、为煤炭行业 ——记我校86级校友原物资管理工程专业范宝营
  • 【校友情深】只想为母校做一点事——记我校煤田地质与勘探1980级校友谢美华
  • 基层中沉淀,探索中向前——记我校采矿系2009届校友韩栋
  • 华蓥四载复春秋,彭城一聚忆今昔 ——记我校原机电系72级八位校友
  • “头铁”的援疆青年 ——记2018届毕业生体育学院樊晓东、宋朋朋
  • 男儿此生何为傲,武汉战疫有我身——我校2010级校友王江浩与援鄂医疗队一起坚守武汉46天
  • 为武汉疫情防控把好最后一道防线——环境科学99级校友邓绍坡和团队支援武汉医疗废物处置略记
  • 【奋斗的我】火神山奇迹背后的助攻——记我校矿建85级校友范文生
  • 【奋斗的我】校友孙泽栋带头冲在战“疫”一线 “后进村”挂上“前进挡”
  • 助力火神山、雷神山建设中的矿大身影——记我校矿山通风与安全93级校友易军
  • 迈好自己的步,走出自己的路——记我校85级校友原煤综合利用系崔涛
  • 俊杰生,豪歌起,使命必达——记我校采矿系2009届校友白俊豪
  • 学为初心,从卖纸箱到董事长——记我校煤综合利用系84级校友马向东
  • 让“事业”成为日常——记我校采矿系2009届校友戴林
  • 君子以公路之名,聚八方之客——记我校原测物系83级校友黄文元
  • 万分之一的匠心坚守——记中国矿业大学校友、全国人大代表李薇
  • 赤子心,矿大情——记我校原企业管理系83级校友史立志
  • 春秋岁月,砥砺前行——记我校原采矿系83级校友李晋平
  • 一个建筑师的30年历程——记我校矿山建筑系83级校友仲继寿
  • 绿叶对根的情谊——记我校综合系82级校友姚红仙
  • 一生采矿人 一世矿业情——记我校采矿系84级校友孙希奎
  • 与母校相连的半生岁月——记我校地球物理勘探专业84级校友张胤彬
  • 我为做矿大人而自豪——访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05级校友赵春健
  • 征者无疆——访我校机电78级校友任征
  • 基层中沉淀,探索中向前——记我校采矿系2009届校友韩栋
    类型:校友风采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发布日期:2020-08-24浏览次数:1
    发布者:李秀发布时间:2020-08-24
    浏览次数:2877

     

    寻常的休闲打扮,韩栋在人群中似乎并不突出。但回到母校,在校友讲坛上的他回忆起求学经历、分享工作心得,依旧是初入矿大时目光坚定的模样。

    寒来暑往十余个轮回,当年的青涩少年,如今已是北京华宇软件公司应急行业部副总经理,成为了一名数字化智慧矿山的建设者。

     

    不断求知,紧抓前端

    韩栋来自中国煤矿主产区之一的榆林,从小就对煤矿行业有着特殊的情怀。这份情怀,促使他在报考大学时毅然选择了中国矿业大学,与采矿专业结缘;这份情怀,让他坚持在矿业相关行业里十年如一日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永远保持一颗求知的心,是韩栋始终不变的坚守。在校读书时,他思维敏捷,成功主持过创新项目,在实践中摸索前行;踏入职场后,他依旧密切关注各项领域的前沿发展,不断学习先进知识、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

    大二时,韩栋敏锐地注意到当时最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导师的指导下,他以“矿大学子就是能源科技的尖兵”为信条,与另外两名同学从零开始进行虚拟矿井的科研项目。“一切都需要去学习、去揣摩、去探索。软件说明书只有英文版本,只能一句句翻译后阅读学期末,项目还没进展,只好留在学校继续研究,争取突破。”他感慨道。

    在韩栋眼中,“做科研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一切都是慢慢摸索出来的”。三年的时间里,他与团队一次次熬夜攻关,一次次学习新技术,一次次尝试把理论应用到实践。在汗水的浇灌下,科研项目渐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最终在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学院还在他们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虚拟矿井实验室。

    进入职场后,在没有休闲娱乐的艰苦工作环境中,心无旁骛地学习、进行自我充电是韩栋唯一的放松方式,也成为了他平日里的一种乐趣。实际工作中,书本知识有时是不太适用的,新人必须要向经验丰富的师傅学习技术。为了真正学到东西,韩栋开始了“偷艺”之旅。每当师傅支开他们、独自进行工作的关键步骤时,他总机智地以各种借口突然返回,趁师傅不备,“偷瞄”一眼观察其中玄机,再查阅书籍寻找共通的工作原理,并成功“偷艺”。对此,他开玩笑道:“师傅来一招调虎离山,我就杀一个回马枪。”正是这种不断学习、紧追前沿的精神,促使着他一步步实现目标,一步步成就自己。

     

    深入基层,沉淀自我

    西部、基层、煤矿,这些字眼似与大学的舒适圈相差甚远,但却是有志青年大显身手、大有可为的地方。面对艰苦的环境、劳苦的工作等诸多困难,韩栋与同伴们始终保持着满腔热血,坚定地选择去西部工作。

    在离开母校、投身基层工作前,韩栋与同伴们联名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在基层工作中锤炼青春。出乎意料的是,温家宝给这群勇于奉献自己的青年人回信道:“同学们,基层艰苦地方需要你们,那里大有可为,希望同学们努力奋斗!”收到回信后,韩栋与同学们愈发坚定意志,带着矿大学子的使命、带着总理的嘱托与期望,勇敢地接受了基层的淬炼。

    尽管韩栋对煤矿工作向往已久,但是真正到达一线时,恶劣的工作环境、简陋的基础设施、繁重的生产任务还是让他措手不及。从CADOFFICE变成扳手、钳子、内六角,从体面的衣食住行到深居荒漠、不修边幅,这些都让初入职场的韩栋非常不适应。第一次下井后,他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在“呻吟”;在回收电缆作业时,他被笨重的电缆压得无法站立;每次拉液压支架、打锚杆后,他都精疲力竭。他坚信“习惯了就好”,一次次坚持了下来。渐渐地,韩栋的手上磨出了老茧,年少时稍显单薄的肩膀,也渐趋宽厚有力。

    十年前的煤矿行业安全隐患众多,或许每位矿井工作者都曾感受过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险,韩栋亦然。在一次综采工作面回收水管的工作中,四米多高的煤壁由于压力大突发片帮,能躲过一劫实属幸运。如今回忆起当时情境,韩栋记忆犹新:“我也是命比较大,休息的时候下意识向前走了两三米,身后的煤壁就突然一下倒了下来。如果还站在那个地方的话,那肯定‘非死即残’了。”

    深入到基层工作,锻炼的是本领、磨砺的是心性、践行的是方法。他不仅亲身实践了党对青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伟大号召,而且用自身经验鼓励了同学们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积极投身基层工作,沉淀自己、奉献社会。

     

    永葆情怀,深情寄语

    回首初入职场至今的十年岁月,在最初的一年里,韩栋将满腔激情献给基层,怀揣无限的理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担当使命,为广袤荒漠中的煤矿注入新鲜血液。在默默努力的同时,他时刻寻求着充分发挥自身才干的机会,并抓住了去中煤集团南梁煤矿工作的契机。作为它的管理人员之一,他用八年时间把一个各项设施、技术都比较落后的煤矿摇身一变为中国最先进的煤矿之一,使其全面实现机械化、信息化,甚至是智能化。他也从中意识到,在煤炭领域,对数据的分析研究可以保护矿工安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煤炭企业组织结构等。他顺应着数字化智慧矿山的潮流,在大数据软件领域继续将煤炭事业纵深发展。

    从校园迈入社会,韩栋始终保持着心里的那份情怀,心系煤炭、心系母校。毕业多年,他依然十分关注母校的各项动态,常常与矿大计算机学院等多个院系进行项目合作。在百十年校庆之际,他也为母校送上诚挚的祝福,衷心希望母校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定位,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矿大人,不断研发核心技术、不断创造与超越,通过集体的共同努力把中国的能源事业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韩栋也关心着自己的学弟学妹,时常与他们聊天并尽全力给予帮助。他对母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和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充满信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中国”为姓,以“矿业”为名,中国矿业大学为祖国与社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正所谓“饮水思源”,韩栋始终牢记母校对他的栽培,从懵懂到成熟,从迷茫到从容,矿大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无数印记,而他,也决心永怀赤子之心,在实践中回报母校。

     

    新闻来源:安佳乐 曹磊 殷心怡摄影:责任编辑:卢进丽审核:刘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