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 援建方舱医院,我要去!——记我校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工程专业2021届校友徐鹏
  • 校友故事——上海抗疫先锋潘加奎
  • 【校友情深】要做就要力争最好——记我校地质系水文86级校友张云
  • 【校友情深】与“矿”相伴30年 ——记我校86级校友采矿系刘新民
  • 【校友情深】紧跟时代,邂逅机遇,让岁月如歌 ——记86级校友原矿山机械专业李文
  • 【校友风采】从煤矿一线采掘工人到年轻的矿长 ——记我校2005级校友采矿工程专业王涛
  • 【校友情深】学到的知识不会无用,付出的努力终将带来收获 ——记我校86级校友煤综合利用系焦学军
  • 【校友情深】热切的爱,为母校、为煤炭行业 ——记我校86级校友原物资管理工程专业范宝营
  • 【校友情深】只想为母校做一点事——记我校煤田地质与勘探1980级校友谢美华
  • 基层中沉淀,探索中向前——记我校采矿系2009届校友韩栋
  • 华蓥四载复春秋,彭城一聚忆今昔 ——记我校原机电系72级八位校友
  • “头铁”的援疆青年 ——记2018届毕业生体育学院樊晓东、宋朋朋
  • 男儿此生何为傲,武汉战疫有我身——我校2010级校友王江浩与援鄂医疗队一起坚守武汉46天
  • 为武汉疫情防控把好最后一道防线——环境科学99级校友邓绍坡和团队支援武汉医疗废物处置略记
  • 【奋斗的我】火神山奇迹背后的助攻——记我校矿建85级校友范文生
  • 【奋斗的我】校友孙泽栋带头冲在战“疫”一线 “后进村”挂上“前进挡”
  • 助力火神山、雷神山建设中的矿大身影——记我校矿山通风与安全93级校友易军
  • 迈好自己的步,走出自己的路——记我校85级校友原煤综合利用系崔涛
  • 俊杰生,豪歌起,使命必达——记我校采矿系2009届校友白俊豪
  • 学为初心,从卖纸箱到董事长——记我校煤综合利用系84级校友马向东
  • 让“事业”成为日常——记我校采矿系2009届校友戴林
  • 君子以公路之名,聚八方之客——记我校原测物系83级校友黄文元
  • 万分之一的匠心坚守——记中国矿业大学校友、全国人大代表李薇
  • 赤子心,矿大情——记我校原企业管理系83级校友史立志
  • 春秋岁月,砥砺前行——记我校原采矿系83级校友李晋平
  • 一个建筑师的30年历程——记我校矿山建筑系83级校友仲继寿
  • 绿叶对根的情谊——记我校综合系82级校友姚红仙
  • 一生采矿人 一世矿业情——记我校采矿系84级校友孙希奎
  • 与母校相连的半生岁月——记我校地球物理勘探专业84级校友张胤彬
  • 我为做矿大人而自豪——访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05级校友赵春健
  • 征者无疆——访我校机电78级校友任征
  • 为武汉疫情防控把好最后一道防线——环境科学99级校友邓绍坡和团队支援武汉医疗废物处置略记
    类型:校友风采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发布日期:2020-04-02浏览次数:1
    发布者:李秀发布时间:2020-04-02
    浏览次数:3324

     

     

    近日,我校环境科学99级校友邓绍坡,从支援武汉医疗废物处置的火线上撤下返回南京。回想起从215日起团队度过的31个一线工作的日夜,仍旧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邓绍坡现任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支部书记、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修复研究室主任。他说:“我们团队做的工作,是为疫情防控把好最后一道防线。”

    在许多人看不到的大后方,邓绍坡和同事们用无畏精神和日夜拼搏,为及时、高效、无害化处置医疗废物,防止疫情发生次生灾害贡献了专业的力量。

     

    命令:守好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

    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吃劲的阶段,医疗废物产生量高达每天200多吨,远远超过武汉市50吨每天的处置能力。

    210日,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接到生态环境部部党组指示,要组织设备队伍驰援武汉,应对医疗废物激增状况,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控制疫情源头,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安全。

    研究所所长赵克强立刻责成科技处副处长张胜田和土壤中心支部书记邓绍坡,会同南京中船绿洲环保有限公司、安徽广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师范大学,立即开展设备加工制造和改装。

    邓绍坡说,“医疗废物所含的致病细菌以及病毒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影响环境和公众健康。”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生态环境部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医疗废物全部收集、规范处理,是防止疫情传播扩散的最后一环,必须防止疫情次生灾害及二次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命令如山!邓绍坡和张胜田立刻组织团队,研究落实支援武汉方案。214日,针对高致病的检测材料等高危医疗废物、一般医疗废物和应急处理装备等三套装备准备就绪,“我们完成了改造、调试和装车,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车(3/天)、医疗废物处置方舱(5/天)和医疗废物应急焚烧装置(2/天),这三套装备就是我们的抗疫‘武器’。”

     

    出发:既然选择那就勇敢前行

    215日,是邓绍坡最难忘的一天。在出发驰援武汉的路上,他在朋友圈写道:出发那一刻,我没敢看母亲的眼睛。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这是疫情期间许多人都会感慨的一句话。但是,真正成为“逆行者”的一员,邓绍坡才对这句话深深地感同身受,也更加从内心深处对那些在第一时间义无反顾冲到一线的斗士们生出由衷的敬意。每当想到这些,邓绍坡就有了更多的勇气。

    214日的动员会后,邓绍坡的心情稍有些沉重。回到家一个人收拾行李,花甲之年的母亲一直默默地注视着他,爱人张春利陪伴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家里的气氛显得有些沉闷。

    “我知道他们心里的担忧,我很愧疚因我的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担忧。”但是邓绍坡和家人都心照不宣地选择了沉默。

    离别的担忧和伤感很快被更多的感动所取代。

    团队一行13人,还有两位司机师傅。“我们司机师傅吴国欢接到我要去武汉出差的电话后,片刻犹豫都没有,马上就答应下来了。”邓绍坡连交代他跟家里商量商量的话都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吴国欢是一名普通群众,家中有年事已高的双亲、两个上小学的女儿和刚刚康复不久的爱人,但是接到这个特殊的出差任务,他立刻开始准备,“我们一路上的饮水等物资,吴老板都提前替我们准备好了。”

    而另一名驾驶托运设备货车的司机师傅,捐献了6万块钱的粮油,借支援武汉防疫的机会连同设备一起运往武汉。邓绍坡感动地说:“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货车司机,也更是一位形象高大的无名英雄。”

     

    无畏:风餐露宿和冰火两重天

    215日早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支援队13人从南京、合肥两地携带设备同时出发。

    一路上车辆十分稀少,接近湖北省界时,两支队伍在梅山服务区会合了。这时,灰沉沉的天空也下起了雪,稀稀拉拉的雪花被风吹得四散飘落。

    进入武汉后就要直接赶赴设备安装现场,队员们就在服务区外边空地上,三两散开顶着风雪吃了开水泡面,给车子加满油。而在支援武汉期间,每个工作日,队员们都是在工地边蹲在路边或者坐在路牙石上吃午饭,“能吃到米饭已经很幸福了。”邓绍坡在朋友圈这样写。

    即将到达武汉黄陂高速出口,雪越下越大,地面积雪渐厚,队员们担忧的神情逐渐沉重,大家换上了N95口罩。这仅有的6N95口罩,在进入武汉前才舍得用上。当时,13人只带了20件防护服,最多够用2天。

    到达武汉当晚,队员们冒着风雪连夜完成了设备吊装和安装,216日一大早,队员们又快马加鞭地赶到处置点开始连接电路、水路,调试设备。

    积雪消融,天气更冷了。因为要开始投料试车,队员们都穿上了防护服,戴上手套、护目镜,穿上深筒胶鞋,全副武装起来。跑前跑后不一会,大家浑身都出汗了,而热气排不出,贴身衣服很快就湿了,手套里也浸满了汗水。“没两分钟全身就冷下来了,口罩里呼出的气很快就汇成冷冰冰的水珠,顺着下巴往脖子里钻,真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冷,比头天晚上那种干冷刺激多了。”

    223日上午,队员们赶赴火神山支援医废处置。室外20度、阳光充足,大家穿上全套防护服来回走动不到十分钟,身上又湿透了,护目镜上全是雾和水珠,额头上的汗水一个劲儿地往眼睛里窜,眼睛生疼但又不能擦。“我们只好使劲闭眼、脑袋左右甩一甩;浑身被汗水泡着,像起疹子一样刺痒。不过,眼看着一桶桶的医废被处理掉,这些酸爽经历也显得更有价值了。”邓绍坡说,这可能是这一辈子中,大概不会再体验到的“冰火两重天”的酸爽了。

     

    专业:医疗废物处置压力得到缓解

    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团队在武汉期间的主要工作是医疗废物处置设备的安装、调试,设备操作、运行维护培训,设备故障排除等工作。

    邓绍坡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团队的工作历程。

    215日,3套装置连同13名安装及技术人员抵达武汉,连夜完成吊装和安装。216-17日上午,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车、医疗废物处置方舱和医疗废物应急焚烧装置分别在江夏区、黄陂区和新洲区调试试车成功,具备了每天10吨的处理能力,设备正式投入了使用。220日,应指挥部要求,调集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车赴火神山医院进行医疗废物处理。221-22日,按照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要求,第二批3套应急焚烧装置抵达武汉青山区,完成现场试车及试运行,交付武汉云峰危废处置公司。待营运单位落实地坪、图件条件,驰援团队技术指导设备安装及设备调试,并指导现场运营。223-24日,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车在火神山医院开展现场雨棚搭设、安装、调试与试运营。

    225日,五个医疗废物处置点建设完毕。

    黄陂点,每小时处理1200L医疗废物,可24小时运行,已经运行8天,已编制操作手册,培训3名员工独立操作,可移交操作;新洲点,每小时处理960L医疗废物,可24小时运行;江夏处置点,每小时处理960L医疗废物,可24小时运行,23日转战火神山;云峰公司处置点,每小时处理2800L医疗废物,可24小时运行;火神山处置点,每小时处理960L医疗废物,可24小时运行,24日运行。

    “进展顺利!”邓绍坡在朋友圈的记录像是给自己打气,也是给武汉加油。

    截至317日,本次支援武汉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对黄陂区、江夏区、青山区、火神山等4个地方医疗废物进行了高效处置,投入医疗废物处置方舱1套、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理车1套、医疗废物应急焚烧装置4套,目前均已完成安装调试,装置运行正常。现有6套医疗废物日处置能力达到340桶(每桶240升),有效缓解了武汉医疗废物处置压力。

    工作团队扎实的工作受到来自生态环境部、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和武汉市环境保护局的书面表扬。

     

    目前,返回南京后正在集中隔离的邓绍坡依然没有闲着,他和同事们一起,利用网络视频等方式,指导设备故障排除并提供备件支持等,持续做好后期设备维保和运行,直到应急工作结束。“作为千万逆行者的一员,我就像一粒沙子,微不足道,但我将永远记住这次行动,记着那些战斗的日夜,记住那些让我感动的人。”

     

    人物简介:邓绍坡,男,19812月出生,博士/副研究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支部书记,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修复研究室主任。1999-2006年,就读中国矿业大学环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107月至今,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土壤环境质量基准制定、修复技术设备研发与工程应用。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李秀 刘勇摄影:责任编辑:卢进丽审核: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