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 援建方舱医院,我要去!——记我校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工程专业2021届校友徐鹏
  • 校友故事——上海抗疫先锋潘加奎
  • 【校友情深】要做就要力争最好——记我校地质系水文86级校友张云
  • 【校友情深】与“矿”相伴30年 ——记我校86级校友采矿系刘新民
  • 【校友情深】紧跟时代,邂逅机遇,让岁月如歌 ——记86级校友原矿山机械专业李文
  • 【校友风采】从煤矿一线采掘工人到年轻的矿长 ——记我校2005级校友采矿工程专业王涛
  • 【校友情深】学到的知识不会无用,付出的努力终将带来收获 ——记我校86级校友煤综合利用系焦学军
  • 【校友情深】热切的爱,为母校、为煤炭行业 ——记我校86级校友原物资管理工程专业范宝营
  • 【校友情深】只想为母校做一点事——记我校煤田地质与勘探1980级校友谢美华
  • 基层中沉淀,探索中向前——记我校采矿系2009届校友韩栋
  • 华蓥四载复春秋,彭城一聚忆今昔 ——记我校原机电系72级八位校友
  • “头铁”的援疆青年 ——记2018届毕业生体育学院樊晓东、宋朋朋
  • 男儿此生何为傲,武汉战疫有我身——我校2010级校友王江浩与援鄂医疗队一起坚守武汉46天
  • 为武汉疫情防控把好最后一道防线——环境科学99级校友邓绍坡和团队支援武汉医疗废物处置略记
  • 【奋斗的我】火神山奇迹背后的助攻——记我校矿建85级校友范文生
  • 【奋斗的我】校友孙泽栋带头冲在战“疫”一线 “后进村”挂上“前进挡”
  • 助力火神山、雷神山建设中的矿大身影——记我校矿山通风与安全93级校友易军
  • 迈好自己的步,走出自己的路——记我校85级校友原煤综合利用系崔涛
  • 俊杰生,豪歌起,使命必达——记我校采矿系2009届校友白俊豪
  • 学为初心,从卖纸箱到董事长——记我校煤综合利用系84级校友马向东
  • 让“事业”成为日常——记我校采矿系2009届校友戴林
  • 君子以公路之名,聚八方之客——记我校原测物系83级校友黄文元
  • 万分之一的匠心坚守——记中国矿业大学校友、全国人大代表李薇
  • 赤子心,矿大情——记我校原企业管理系83级校友史立志
  • 春秋岁月,砥砺前行——记我校原采矿系83级校友李晋平
  • 一个建筑师的30年历程——记我校矿山建筑系83级校友仲继寿
  • 绿叶对根的情谊——记我校综合系82级校友姚红仙
  • 一生采矿人 一世矿业情——记我校采矿系84级校友孙希奎
  • 与母校相连的半生岁月——记我校地球物理勘探专业84级校友张胤彬
  • 我为做矿大人而自豪——访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05级校友赵春健
  • 征者无疆——访我校机电78级校友任征
  • 【校友情深】学到的知识不会无用,付出的努力终将带来收获 ——记我校86级校友煤综合利用系焦学军
    类型:校友风采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发布日期:2021-11-02浏览次数:1
    发布者:李秀发布时间:2021-11-02
    浏览次数:1228

    在谈及自己的专业——煤综合利用系时,中国矿业大学86级校友、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焦学军坦言道:“开始是有专业情绪的,不过毕业后意识到当初被分到综合系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寒来暑往三十余轮回,焦学军对矿大的印象却未曾淡薄——书香四溢的校园、团结互助的同学、倾囊相授的教师……他用坚韧之色描绘青春,将报国之志融进事业,执奋斗之笔书写人生辉煌。

    改变专业偏见

    对于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焦学军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他表示,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学到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态度。这样入木三分的见解使他打破学科壁垒顺利跨专业发展

    焦学军认为学习矿物加工专业的学生们,不要为专业所束缚,大学学习的专业种类并不能决定将来从事的工作,同学们要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运用。

    回想起刚来到矿大时对选矿工程的看法,焦学军调侃道:“刚到矿大时我觉得选矿专业不好听,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专业不行。”虽然一开始焦学军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了怀疑,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矿物加工所涉及到的工程类知识可以运用到多种学科当中,于是焦学军一改大学伊始对选矿专业的偏见,并饶有兴趣地钻研了下去。

    在实习时,焦学军发现衮州矿务局兴隆庄选煤厂里的设备乃至每一个螺丝钉都由美国制造,这深深地触动到他,也坚定了他学习知识以报效祖国的信念。满怀一腔爱国热血,焦学军刻苦学习,每天在教室上晚自习直到熄灯。那段时光于焦学军而言,虽然艰苦,却十分充实。

    本科毕业后的焦学军考取了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还自学了化工原理,研究生一毕业焦学军便投身于垃圾处理的研究中,孜孜不倦二十五载。

    学到的知识不会无用

    焦学军始终相信学到的知识不会无用,付出的努力终将带来收获。

    和同事们一起开展科研攻关,将总平面布置、原料分析、设备选型和布置等与矿物加工有关的技术运用到垃圾焚烧发电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焦学军把他们这样致力于垃圾焚烧发电领域的工作者们称为“烧垃圾人”,作为“烧垃圾人”的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和研究,不断改进和创新技术。

    焦学军介绍,21世纪初中国的垃圾焚烧行业存在很多问题,技术和装备不成熟,没有相关的标准和政策规范,同时国内经济没有足够的资金发展该行业虽然困难重重,但焦学军依然坚持在垃圾焚烧发电的前线,资源极其贫乏的情况下,他努力创造条件解决问题,通过引进外国先进设备来解决焚烧炉稀缺的难题,自主研发设备来减少高额的进口费用,研究垃圾处理技术以破除技术封锁……正是一代代像焦学军这样拥有锲而不舍精神的“烧垃圾人”,才使得中国焚烧发电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大学时光美好难忘

    回忆起大学时光,焦学军打开了话匣子:大学里的趣事,三天三夜可都讲不完呢。”刚入校遇到的第一个舍友刘明庆想喝水却没带杯子,在大一买了人生中第一双皮鞋,军训时同学们被晒得黑如“煤炭”……

    大学时间,焦学军要靠每月领取学校发的助学金来维持日常生活,假期结束返校时往往在绿皮火车上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焦学军感叹道:“大学是青春最美好的时期,不管学什么,对人生都是有益的。”

    矿大的学习生活不仅给焦学军带来了美好的回忆,也给他之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焦学军在大学养成了选择性精读书本的习惯,他会精读、反复地读专业基础书,这让他受益颇多。

    他还提到,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本科期间焦学军养成了自主学习能力,在读研时,面对全新的专业,他才得以比较轻松应对并快速接受新知识,在工作中,他也能很好适应日益加快的知识更新周期。

    重回母校,焦学军母校的变化赞不绝口对母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漫步校园,看到来来往往的学生们,焦学军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他也建议学弟学妹们尽快找到自己生活与学习的节奏,学好基础课程,奋发向上,不要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淘汰。

    怀揣满腔报国热情,为兴国而学习;献身垃圾焚烧发电,不知岁月几何。白驹过隙,但焦学军对母校的感情和对事业的热爱未曾削减分毫,他依然饱含当初少年的热情,献身于他所深爱的垃圾焚烧事业。

     

    新闻来源:大学生传媒中心 陈达 周依琳 王春雨摄影:责任编辑:李秀审核:刘尧